![]() |
整理、紀錄:陳姝蓉
114/03/16,由「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」(以下簡稱華家)--兩位訓練師及一位主考官,共同舉辦了第一屆「家庭系統暨動力取向的伴侶與家族治療研習專班」(以下簡稱專班)考覈。
很開心在這次的考覈中,我通過了「專業級」的檢覈認證。
「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」,是一個推廣家族治療、提供訓練,帶領助人工作者培養系統眼光、處遇家庭能力的協會。在109~110年之間,推出了第一屆家族治療專班的訓練課程。其要求包含100小時的理論課程與140的實務演練及督導訓練。
(表1:專班課程規畫說明書 [註1])
當時我甫從博士班畢業,取得心理師執照,正進入社區開始執業。在此之前,我已經長期學習華無式家族治療,並且在撰寫博論期間,接觸關於心智化、客體關係等相關理論。由於希望能有一系統性的訓練,幫助自己凝聚過去的學習,轉化並落實於實際與家庭工作的能力,我投入了第一屆專班的課程。
專班課程
(表2~4 為111年華家專班的必、選修課程內容)
專班的訓練課程主要從與家庭工作需要培養的基本功開始,必修的課程包括:
- 與人接觸:接觸,意指與案家成員連結,過程中接觸案家、也接觸自己,建立治療同盟。
- 團體動力:家庭是最小的團體成員,在家庭中,成員彼此之間的互動會形成一種隱形的動力,促使家庭成員往往在動力的推動、流動中產生某些被動力形塑出來的行為。因此,看懂團體動力,也是看懂家庭動力的基本功。
- 系統與動力觀之家庭工作-:整合並訓練發展出看待家庭系統與團體動力的眼光。
- 家庭溯源: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其脈絡可循,一個家庭的發展也是,透過回溯受訓者自己的成長歷史,練習以時間軸線(過去、現在、未來)的連續性,看待案家與成員所經歷的生命故事。
- 生存姿態與冰山探索:此課程帶入Satir取向中經典的家庭生存姿態與冰山探索的實作。
- 家庭評估與會談技巧:學習家庭評估的概念、觀點、以及如何實際與家庭工作的介入。
完成上述的必修課程,有些課甚至重複上了許多次,像是團體動力....因為能「看懂」團體中正在發生什麼、或家庭中的互動式怎麼回事,每次的成員不同、情境不同,產生的動力也會不同,沒有取巧之路徑,只能重複又重複地觀察、理解、感受。
實務工作坊與督導團體
在這個階段,我們進行了讀書會,共讀了「家庭動力學」這本書,以及10次的工作坊,與兩次的提案演練(模擬考覈)。
- 工作坊1:從接觸自己朝向活出真實自己,談失功能的家庭系統~1~三人關係。
- 工作坊2:從接觸自己朝向活出真實自己,談失功能的家庭系統~2~限制的或僵硬的家庭規則。
- 工作坊3:從接觸自己朝向活出真實自己,談失功能的家庭系統~3~不實際的期待。
- 工作坊4:治療過程的開始階段:與人接觸、確認、催化自我覺察。
- 工作坊5:家庭治療:家庭動力
- 工作坊6:家庭治療:家庭雕塑
- 工作坊7:家庭治療:家庭重塑
- 工作坊8-9:家庭治療:比較不同學派家族治療(以閱讀、交流為主)
- 工作坊10:家庭治療:內容轉向過程。
每次工作坊以理論搭配該主題之演練、個案討論,個人我對此主題的體會與感受為練習。
對我來說,為期一年半的實務工作坊與督導團體,產生了一個轉化的效果。我很喜歡兩位博士級的訓練師--徐森杰社工師和蘇倫慧諮商心理師所設計的課程,在個人我和專業我上面同步推進。所謂個人我,意指治療師在工作時,個人所產生的感受、經驗與情緒,而專業我則是在傾聽、理解、評估和判斷之後,選擇做出的回應和行動。治療工作中,個人我和專業我是交錯但又須保有界線的,對個案/案家能感人所感,仰賴個人我的感受力,但如何以個人的經驗感受轉化成治療中可以討論的議題,則需要在專業我的角色中,長時間有意識地練習。
此外,由於這是一個封閉式的團體,我覺得團體成員從共讀共學、乃至於演練時個人我的分享、與專業我的觀點交流、技術切磋,逐漸培養出互相信任與支持的安全感,是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的滋養。
記得團督一開始的時候,每次說要進行人文氣象報告,大家都還有點面面相覷,不知從何開始,乃至於到考覈當天,四位同時接受考覈的夥伴,大家好自然地能聚焦並分享自己當下的狀態、考試過程的需求,關注彼此的期待,並且協商出共識。這並不是一簇可及,而是持續練習、累積的成果。
主考官楊仁旭社工師提到,家族治療是個「慢專業」,沒有十年無法磨出一個家族治療師。確實,考覈當天要考生們分享自己學習家族治療的軌跡,大家都笑了。因為不知道要從何說起,好像都學了好久,卻又不知道有多久。專班的訓練,真的只是聚斂自己學習的歷程而已。
我很感謝自己當時決定投入這個學習的過程,中間因為疫情而拉長了訓練的時程,歷時三年完成了所有課程。結訓之後,我持續與伴侶、親子和家庭工作,為的是能將所學,帶到工作現場,陪伴有需要的家庭。從去年開始,我也加入了華家授課的講師行列,也希望能將過去前輩們帶領我的過程,與後進們一起分享、彼此滋養、成長。
[註1] 此專班訓練課程規劃書,乃由訓練師徐森杰與蘇倫慧所規劃制定,若需引用,請註明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