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,為期兩年的精神分析臨床課程,終於告一段落,領取結業證書。
正式踏入精神分析的訓練,應是從2020年的3月開始。當時希望能透過穩定的受督,提升自己面對個案、提供適切回應與思考個案議題的能力,而當時找到的督導,正是精神分析取向。雖然長期接受家族治療的訓練,對於不同學派,我向來沒有排斥。
而我過去的學習經驗,多半是先有理論,才進入實務。但這次,我希望自己能在實務面多累積,再回到理論去建構。因此受督一年多之後,才開始接觸精神分析的入門課程,並同時加入台南精神分析讀書會。
我認為精神分析訓練中,理論建構的紮實性,令我覺得佩服。在上課的過程中,講師們常常是信手捻來,引經據典,思路的脈絡,都有其根據。但我覺得精神分析的學習之難,在於這些發生在內在的經驗,相當抽象,以至於許多時候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都只能先把這些知識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裡,慢慢醞釀、熟成。
隨著訓練的推進,2023年時萌生了參加臨床課程的念頭。台灣精神分析臨床課程的訓練,僅在台北舉辦,得先報名評選,錄取之後,則需完成兩年(四個學期),各14週的課程,意思是,在上課期間幾乎每週六都需北上聽課,是一段不小的體力、精神和時間上的負荷。
確定錄取開課的時間,恰巧是完成開業立案的時刻,這樣的巧合,像是一種全新的開始,也像是為一個新的出發賦予雙重的意義。這不只是為我自己的學習,也是為了培養更好的能力以接住個案。
由於過去的團體學習比較是家族治療訓練中的「經驗式學習法」,因此,剛進入精神分析的課程與團督時,只有語言和文字,沒有具體的演練和活動的體驗,讓我摸索了一段時間,以適應另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。也在家族治療的系統觀,以及分析取向個別治療的內在世界各種理論假設中,切換思考。